水质监测传感器是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传感机制,将水中各种污染物或水质指标的变化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输出,从而实现对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
(一)电化学传感器
1.pH 传感器:基于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系统。玻璃电极对氢离子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当它浸入水中时,水中的氢离子会在玻璃电极表面发生电离和迁移,形成一定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与水样的 pH 值呈线性关系,通过测量该电位差并经过校准和转换,就可以得到水样的 pH 值。
2.溶解氧传感器:通常采用克拉克电极原理。传感器内部有一个阴极(如银或铂)和一个阳极(如铅或锌),以及电解液。当水中的氧气扩散通过选择性透气膜进入传感器内部时,在阴极和阳极之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与溶解氧浓度相关的电流信号。根据法拉第定律,该电流大小与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可以计算出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3.电导率传感器:由两个相互平行的电极组成,当水样流经电极之间的间隙时,水的电导率与电极之间的电阻成反比。通过施加一定的电压,测量流经电极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即可计算出水的电导率。由于水中的离子浓度会影响电导率,因此可以通过电导率的变化来间接反映水中溶解性固体的含量以及某些离子的浓度变化,进而评估水质的纯度或污染程度。
(二)光学传感器
1.浊度传感器:利用光的散射原理。传感器内部发出一束光,当光线穿过水样时,水中的悬浮颗粒会使光线发生散射。通过检测与入射光方向不同角度上的散射光强度,可以确定水样的浊度。散射光强度越大,说明水中的悬浮颗粒越多,浊度越高。常见的浊度传感器有红外光散射式和激光散射式等。
2.光谱分析传感器: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例如,紫外 -可见光谱传感器可以测量水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对不同波长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情况。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可以确定水中某些污染物的浓度,如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离子等。这种传感器通常需要配备复杂的光学系统和光谱分析软件,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水质参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三)生物传感器
1.微生物传感器: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检测水中的污染物。例如,某些细菌在特定的水质条件下会发光,当水中存在有害物质时,会影响细菌的发光强度。通过检测这种发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判断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与否及其浓度。此外,还有一些微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微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特异性降解作用,通过监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或代谢产物的变化来反映水质状况。
2.酶传感器:以酶作为敏感元件,酶是一种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当酶与底物(水中的污染物)特异性结合并发生催化反应时,会引起反应体系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产生电流、荧光或颜色变化等。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可以实现对水中特定污染物的快速、灵敏检测。例如,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水中的葡萄糖含量,脲酶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尿素等。
水质监测传感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1.安装与维护方面:
-合理安装:选择水流平稳、无漩涡和冲击的位置安装传感器,避免安装在靠近进水口或出水口等水流湍急处,防止水样对传感器的冲刷磨损。同时,要考虑传感器的安装深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避免受到阳光直射、高温、潮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定期维护:定期清洁传感器表面,去除附着的污垢、藻类等杂质,但要注意避免损伤传感器。定期检查传感器的电缆、接头等部件是否有破损或松动,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按照制造商的建议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和准确性。
2.测量过程方面:
-避免干扰:在测量过程中,要避免对传感器造成电磁干扰、机械振动等影响。同时,要注意避免其他化学物质或物质对传感器的污染,如在使用pH传感器时,要避免手指接触电极表面,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正确操作:严格按照传感器的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传感器损坏或测量数据错误。在进行多次测量时,要确保每次测量的条件基本一致,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3.环境与安全方面:
-适应环境:了解传感器的工作温度、湿度范围等环境要求,确保在使用环境下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高湿度等,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保温箱、防潮罩等。
-安全防护:在使用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接触到有毒有害的水体或化学物质。如果需要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测量,如污水处理池、化工废水排放口等,要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